跨界不到三年,棒杰股份(002634.SZ)决定彻底退出光伏市场,回归服装老本行。
该公司7月15日公告,鉴于光伏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拟终止年产16GW N型高效电池片及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并与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解除协议》。
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约62亿元,分两期建设。2023年,棒杰股份及子公司棒杰新能源与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投资协议书》。其中一期建设年产16GW(8GW+8GW)N型高效电池片项目,投资约60亿元;二期建设年产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投资约20亿元。2023年11月,为加快项目实施,棒杰股份还曾决定调整实施顺序,将一期调整为年产8GW N型高效电池片和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项目,二期建设年产8GW N型高效电池片。
棒杰股份称,鉴于自投资协议签署以来,项目所涉及的市场条件和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较大变化,本项目继续实施的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公司出于整体战略规划及经营效益的考虑,为更有效地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并聚焦于符合公司无缝服装业务核心战略方向。
根据《解除协议》,棒杰股份需向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江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支付1500万元损失赔偿款,并于2025年10月10日前完成支付。协议生效后,前者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资产和文件的移交及腾退。
主营纺织服饰的棒杰股份是前些年光伏高景气周期中的跨界玩家之一。2022年11月,棒杰股份高调宣布借助战略股东光伏产业领域的丰富经验,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棒杰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布局光伏产业,从而形成“无缝服装+光伏”双主业的业务结构。
此后短短数月,棒杰股份抛出超百亿元的投资计划。江山项目的投资额最大,此外还打算在扬州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10GW的高效光伏电池片项目。
但2022年底跨界之时,棒杰股份的全部货币资金5.73亿元、短期借款1.01亿元,相较百亿投资计划资金缺口巨大。
棒杰股份不仅没从光伏业务中尝到甜头,反而遭到反噬。随着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新玩家新产能面临投产即亏损。江山和扬州项目相继陷入停工停产。
7月2日,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光伏板块子公司受外部经营环境承压、金融机构授信政策收紧的影响,在金融机构累计逾期或提前到期的借款金额合计约9.67亿元,占上市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322.51%。
在此之前,棒杰股份已筹划易主。5月底,该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陶建伟及其一致行动人陶士青、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苏州青嵩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上海启烁睿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合计向上海启烁出让231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合计占棒杰股份总股本的5.03%。交易完成后,棒杰股份的控股股东由陶建伟变更为上海启烁,实际控制人将由陶建伟变更为黄荣耀。
今年上半年,棒杰股份预计净亏损1.2亿-1.8亿元。公司解释称,受光伏板块子公司债务压力及停产影响,报告期内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的主要原因为公司光伏板块长期资产金额较大,设备折旧、厂房租金等固定费用较高。此外,受公司流动性风险持续影响,公司对因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债务逾期的违约责任计提了预计损失。
高调跨界、惨淡收场,是近些年多数跨界光伏者的共同结局。
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初,猪企、乳企、玩具、服饰、车企、地产、环保、水泥甚至兽药公司相继涌入光伏赛道。澎湃新闻彼时报道提醒称,大举跨界的企业普遍存在自身财务状况不佳、主营业务不振,光伏行业已高度内卷,制造端全产业链产能过剩已然显现,仓促入局不仅无法增厚业绩,反而很可能成为拖累。
跨界光伏后,*ST沐邦(603398.SH)也麻烦缠身。
*ST沐邦前身为邦宝益智,以益智玩具起家。2022年,以9.8亿元的高价收购净资产仅1.7亿元的豪安能源切入光伏硅片领域。其跨界也曾一度被资本热捧,股价从2021年初的10.55元/股上涨至2022年最高点53.80元/股。但到了2024年巨亏11.6亿元,一口气亏掉上市十年净利。5月6日,因2024年营收低于3亿元且净利润为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6月23日,上交所对*ST沐邦及时任董事长、代董秘廖志远、时任财务总监汤晓春予以公开谴责,直指该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存在严重信息披露违规,未能准确提示退市风险,对投资者决策造成重大误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